高中案例分享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分会场

       为响应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化信息科技领域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和分享。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承办、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于2022年11月26日-28日开展,本次会议主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

11月27日会议

11月27日上午

      27号上午的高中分会场邀请了7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采用说课的方式进行优秀课程案例的分享,会议由王希老师主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员吴良辉老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员、省教育厅人工智能领导小组联络员赵亮老师两位专家就老师的说课内容进行了点评与交流。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1  猜拳游戏——石头剪刀布

       会议伊始,来自天水市麦积区新阳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杨毅亮率先展开课例分享:《猜拳游戏——石头剪刀布》,课程内容选自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四章。杨老师设计的是一堂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项目式学习课程,采用团队合作、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设“石头剪刀布”项目情境,运用程序设计的理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案例2  周而复始的循环

       第二位带来案例分享的教师是来自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的黄瑜老师,黄老师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二章第三节。在这门课中,黄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设计“让灯亮起来”这一项目。该项目针对计数循环和条件循环这两个知识点,基于开源硬件——Arduino来实施,通过计数循环让学生制作只有一遍完整过程的交通信号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条件循环让学生通过开关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是否开启使用,从而真正实现生活中的交通信号灯。

                                                                              案例3 算法及其特征

       随后,来自江苏省宜兴中学的胡洁老师进行了案例分享,该课程选自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四单元《算法及其特征》。胡老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从问题解决、项目阶段、活动设计、知识与技能和核心素养五个方面详细分析构建了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了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演示法四种方法。胡老师从学生的身边案例出发,通过解救神秘人的情境引入和三个子任务的实施,让学生熟悉算法的概念、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同时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专家点评1

       上半场的案例分享结束后,点评专家吴良辉老师对所有案例进行点评。他认为杨老师的课程优点为微课应用简洁有效、猜拳游戏的扁平化展开方式具有创新性,但在课时划分、知识获取方式上还有待改进,同时就游戏优化的方式给出了一定建议。黄瑜老师的课程优点为将循环输出的结果可视化,但在教学内容的分析上、活动难度的层次上还有待完善。胡洁老师的课程设置上能吸引学生兴趣,但在任务设置上还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真实情境进行思考。说课呈现上,重难点部分呈现不够清晰,应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阐述。

                                                                            案例4 玩转递归与迭代

      下半场的案例分享会议中,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赣马高级中学的王桂英老师首先进行了分享。王老师选择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值与计算》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设计了《玩转递归与迭代》课程,通过创设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情境——糖果游戏,将教学内容通过活动串联起来。王老师共设计了四个活动,学生可以自主体验理解递归的思想,通过翻转课堂理解迭代的思想,通过在扩展探究活动中实现python的编程实现。

                                                               案例5 答题卡中的算法秘密——探究枚举算法

      来自昆明市第一中学的秦泰老师随后进行了案例《答题卡中的算法秘密——探究枚举算法》的分享。秦泰老师通过比较粤教版、浙教版和教科版三套教材高中必修一算法部分教学内容的异同,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及教学内容出发,最终选择浙教版教材答题卡填涂案例进行课程设计。该堂课程通过导入分析问题、识别考号、判断信息点、算法迁移和总结枚举特点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编写实用性程序,培养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6 二叉树的遍历

      来自浙江省东阳市第三高级中学的赵志南老师选择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一《数据与数据结构》教材,就二叉树的遍历设计了课程。这门课程以“密室逃脱”为主线,情境导入部分告知学生要拿到四位数密码的后面两位。通过情景导入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归纳总结二叉树遍历方法,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及自主学习法相结合来完成项目,最后主要通过知识回顾总结来完成课堂小结。

                                                                     案例7 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后带来案例分享的是来自重庆市江北中学校的田芝阳老师,她选择粤教版信息技术高中必修一《数据与计算》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一堂“特殊的升旗仪式”项目研究课程。这门课程首先播放《我和我的祖国》视频片段,引入“特殊的升旗仪式”这一主题,然后通过“升旗装置”功能分析、方案设计、编码实现和调试优化四个活动让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和调试运行,最后完成升旗仪式,实现问题解决,并对知识进行梳理。通过对“升旗装置”功能进行分析、设计与实现,学生体验并理解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专家点评2

      每个案例分享结束后,点评专家赵亮老师都对课程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他认为王桂英老师的课程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置问题,情景设计上较为巧妙。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展示不是很完整,且在探究中应当更允许学生有犯错的机会,将学生的错误巧妙变成课堂升华点和亮点。在秦泰老师的课程中,赵亮老师认为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具有留白,没有满堂灌;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元素进行了合理的开发,不是直接把知识复制粘贴给学生。二是微项目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教师的即时关注。赵志南老师的课程能调动学生兴趣和学生积极性,且项目具有一定的挑战,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但教学内容上存在体量教大的问题,同时可以尝试将课程内容与小学、初中的知识贯通起来,使具有一定的衔接性。田芝阳老师这堂课从德育的角度将家国情怀与核心素养有机融合起来,且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建议可以继续挖掘与各个学科结合的优势,如与美术的艺术素养设计,数学的速度与长度,以形成更大的项目式课程。

11月27日上午

      2022年11月27日下午,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由苏州大学附属中学的王乙聿老师主持,由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凌秋虹老师,北京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于晓雅老师担任点评专家。本场会议邀请了五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开展高中信息技术的课例分享。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1 数据分析报告与应用

       首先,江苏省灌云县教师发展中心的祝金梅老师分享课例《数据分析报告与应用》,本节选自人教版中国地图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祝老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以“先学后教”、“情景教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理念为指导,通过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据分析报告撰写方法,体会数据分析的应用价值等。

                                                                            案例2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随后,来自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的谭雪微老师开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课例分享,本节课内容选自粤教版(2019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谭老师以培育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和落实“五育融合”为出发点,在教学中积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师从传统的“讲授型”过渡为“引导型”,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案例3 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

       第三位分享案例的老师是来自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的徐鸿雁老师,她分享的课例是《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该内容是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2》第五单元《信息社会建设》的第三节。在课例设计中,徐老师围绕教学目标,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可以概括为:一篇老课文、两封书信、三次时空转换。“一篇老课文”是指,通过让学生阅读30年前的科幻小说《At Home In The Future》,对过去和现在的技术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和思考,感受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来之不易。“两封书信”指通过书信书写,使同学们将信息社会的未来与自己的未来结合起来,引发深度思考。“三次时空转换”指通过时空穿梭,视角变换,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未来这个概念。

                                                                                        专家点评1

      三位老师分享结束后,点评专家凌秋虹老师对三个课例内容进行精彩点评。针对《数据分析报告与应用》课例,凌老师点评该课例能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组织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肯定了课堂中呈现出的三条亮点:1.形式多样,引导探究2.案例丰富,逐层引导3.模拟评价,把握要点。凌老师也指出:1.课程需要增添一个数据-关系提炼-文字表达的梯度过程。2.数据统计表与最后的呈现报告之间缺少了一个联系纽带。关于《数据与计算》的评课,凌老师认为本课有以下几个亮点:1.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2.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课堂效率3.教学设计注重核心素养的养成4.多元化民主开放的评价体系。同时,凌老师也给出建议,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以游戏活跃课堂氛围上,而应该以游戏来更好地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针对《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凌老师评价其教学过程清晰,组织内容丰富面保满,无论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策略实施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此外,凌老师建议本课为学生准备个学习资源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影响。

                                                                            案例4 体验计算机视觉应用

      十分钟的中场休息过后,由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的严安东老师开启下半场的分享汇报。严老师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四章《走近人工智能》第一节《体验计算机视觉应用》的内容进行分享。严老师设计了“猜一猜”“小组活动阅读代码”“代码拼接”“代码修改”“拓展任务”五个环节,教学过程化繁为简,教学目标层层深入。教学整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聚焦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提升核心素养,达到“知其理、识其法、应其策”的目标。

                                                                              案例5 数据采集与整理

      最后一位分享老师是来自天津市河东区天铁第二中学的郑大伟老师,他选择人教中图版必修1的《数据采集与整理》小节开展课例分享。郑老师基于深度学习来设计本节课,重视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实践和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将学习者由浅层学习引向深度学习。课堂上以项目式学习开展教学,注重问题解决的“迁移与应用”,通过数字化工具实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深度学习中学生学习机制要“活动与体验”,促使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在课堂小结环节,以深度学习“价值与评价”为指导,带领学生总结学习内容。

                                                                                        专家点评2

      于晓雅老师对以上两位老师的课例分享进行点评。首先对《体验计算机视觉应用》评价,于老师认为该课堂结合了课程标准的各个要求,肯定课堂的完成度,授课教师在必修课程教授过程中也融合讲解选修课程的知识点,值得其他教师学习。于老师还表示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学完应具备什么素养,需要广大教师多听多看课程标准。关于《数据采集与整理》课例,于老师提出该课程最大的亮点是教育数字化设备和工具丰富,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使信息技术充分潜移默化了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场景,这是信息意识最好的教育。

       最后,主持人王老师做出总结发言,并组织线上合影留念,本场活动正式结束。本次课例分享活动不但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理论水平的综合展示,更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一次好机会,达到了以“说”促“教”的目的。

11月28日会议

11月28日上午

      28号上午的高中分会场邀请了7位初中信息科技教师采用说课的方式进行优秀课程案例的分享,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分享老师有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郑旭淳老师、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黄志锋老师、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曹永鸿老师、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魏光静老师、五家渠市金科实验中学杨继春老师、昆明市第一中学杨蓉老师、上海市位育中学张莞雪老师,点评专家有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彩兰老师,北京市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钟建业老师。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1 认识物联网

      第一个案例是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郑旭淳老师的案例分享——《认识物联网》,本节课是粤教版必修二高二《信息系统与社会》内容。通过创设忘记带钥匙想开门这样一个情境,引出物联网教学主题,后续通过微项目探究、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协作法来巩固加深学生的学习。课例以信息素养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项目学习为途径,环环相扣,层层叠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案例2 自动浇水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初探

       第二位带来案例分享的教师是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黄志锋老师,黄老师的说课案例是《自动浇水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初探》,选自教科版《信息系统与社会》(必修2)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是通过植物自动浇水系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搭建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以一个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分析、设计、探究与体验,在项目的实践中层层推进。课堂以小组动手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解决项目中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3 探秘物联网

      第三个案例是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曹永鸿老师带来的《探秘物联网》,本节课为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1《数据与计算》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探秘人工智能”内容。曹老师在课前进行了学情分析,由于学生限于知识储备,不可能完全理解所有工作过程,所以设计主要还是以技术体验为主,教师分析代码的核心部分,由学生将代码编译下载到主控器,进行验证。为了讲述物联网感知层中对人或物的识别,曹老师专门设计了课前学生刷卡进教室的环节,课前一天对学生的校园卡数据进行了采集,上课时学生通过刷卡进行了签到。同时也展示了常见的一些电子标签图片,加深认识。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体验和典型案例的剖析,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巨大进步和应用发展趋势,帮助学生熟悉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的概念和实现原理,了解神经元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性。

                                                                                        专家点评1

      在前三个案例分享结束后,主持人评审专家钟老师进行点评,钟老师认为案例一能基于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设计课程内容,能引导学生实践,重视学习反馈,通过学案能记录学习过程,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手资料。在案例二中,评审专家钟老师肯定了课程设计,课程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老师注重算法设计,通过流程图梳理思路,体现了计算思维。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建议,如果能将图形化编程和python结合起来,可以在思维培养上更进阶一些,最后希望学生能探讨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和普通的信息系统有什么区别。在第三个案例中,钟老师肯定了曹老师的技术基础和课前物料准备,同时设计了实验让学生去体验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传递、查询功能,这些都是这节课的亮点。钟老师除了点评案例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点是如何说好一节课,除了要梳理逻辑,阐释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策略等,也不要忘记如何忘记评价学生,这样才能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第二点是学习任务要基于情境、基于项目进行设计。第三,教学目标的撰写,要用外显可操作的语言,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体现在目标之中。

                                                                   案例4 空巢老人安全管理物联网系统设计

      在第一轮点评结束后,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魏光静老师进行了案例分享,她的分享内容是《空巢老人安全管理物联网系统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情境化、项目式、科技味和真情感。通过播放视频《空巢》创设情境、确定主题,为空巢老人设计安全管理物联网系统,希望危险的信息及时被感知,及时传递求助信息。随后头脑风暴进行项目规划,然后学生进行探究实施,最后交流评价和总结升华。

                                                                             案例5 小型信息系统的组建

      五家渠市金科实验中学杨继春老师的说课案例《小型信息系统的组建》是教科版新教材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的第2单元第六节实验课程,本节课围绕“组建传感系统”项目展开,实验主要包含“组建炫彩节奏灯系统”和“利用开源硬件组建噪音报警系统”两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感受简单信息系统中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案例6 万物互联 “无线”精彩——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昆明市第一中学杨蓉老师的说课案例《万物互联 “无线”精彩——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以粤教版信息技术 (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内容为基础,是 “设计智能家居系统”项目中的“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部分,针对本校学生特点,综合三套教材优势,教学内容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以实际问题情景展开项目式教学,教学过程突出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课程以实际问题引入,由乔迁新居,原有家庭网络的构建形式需要重新构建,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随后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连接的方法,正确构建出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硬件连接。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路由器的通用设置方法后,以小组形式通过无线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路由器进行设置。最后进行分析总结。

                                                                              案例6 走近信息系统

      最后一个案例是上海市位育中学张莞雪老师带来的《走近信息系统》,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单元《信息社会与信息系统》。通过项目驱动和实物教学的方法,通过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来学习探究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课程首先通过一个找停车位的视频来导入问题:如何解决进入停车场不知道哪里有空位的问题?随后讲授信息系统的概念、探究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组成、再造信息系统几个部分来让学生学习和巩固信息系统,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专家点评2

      分享结束后主持人邀请评委专家朱彩兰副教授进行点评。针对案例一,朱老师肯定了选题独特的育人价值,从情境引入到现实问题,从而将现实问题细化,通过分析系统功能,合理、自然引出三个任务,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何要做。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转化、简化为学校学习中的问题,保持其真实性。同时注意教法和学法呼应。最后建议项目目标、核心素养目标要保持一致性,且应与内容适度结合。针对案例二,朱老师认为该门实验课有严谨的管理,有专门的设计,而且实验报告的形式体现了实验课的特征,并且还有验证探究活动设计,体现了技术定位和计算思维。针对案例三,朱老师认为认为该案例中学情分析较为全面,课前设计用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绘制、思考和理解,通过贴近生活的问题导入,引出问题分析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思考,该课程用的项目学习如何去进行学生评价,如何判断学生有没有发生深度学习。针对案例四,朱老师认为该课程通过观察现象,明确问题,引出学习,将信息系统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可以在课堂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探究活动也强调发散、拓展、创新、创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面向不同需求解决问题。从真实性问题出发,又回到真实性问题。

       通过两天的高中分会场课例分享,及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彩点评,使我们深刻了解到教育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和育人思想。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