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深度混合学习设计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混合学习虽备受关注,但依然存在浅层低效的现实问题。为充分发挥混合学习的潜在优势,文章引入深度学习理论,构建了系统完善的深度混合学习设计模型,并以“教育文献检索与分析”课程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从学习结果来看,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良好,深度学习能力显著提升,满意度较高;从学习过程来看,高水平的行为、认知和情感投入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内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面向高阶认知的问题环境和技术支持的高效交互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关键外因。文章旨在为优化混合学习的设计提供方法指导,并对推进深度学习的落地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混合学习的设计模型构建

       研究参考黄荣怀等提出的由前端分析、学习资源与活动、学习评价构成的混合学习经典设计框架,进一步完善学习目标设计,并将学习资源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分开阐述,最终形成了包含五个核心要素的深度混合学习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深度混合学习的设计模型

(1)三位一体的前端分析

       首先,教师应采用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准备,科学确定教学起点;其次,教师应站在“全面发展的人”的立场上确定学习内容;最后,教师还应根据情景化、问题化、协作性、探究性的原则,对混合学习环境进行分析与创设。

(2)面向高阶能力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参考认知、动作技能、情感领域中浅层学习目标与深度学习目标的划分标准,对学习目标进行精准描述,并合理分层。此外,为了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还应积极回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将支持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纳入课程目标体系。

(3)线上/线下衔接互补的学习资源

       线上学习资源是开展混合学习的基础,应科学提炼核心概念,通过视频微课、PPT 课件等形式呈现完整的知识内容体系,帮助学生达成基础学习目标;线下学习资源主要服务于高阶目标的实现,因而还需要引入复杂问题、典型案例等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拓展。

(4)体现主动参与、深度加工的学习活动

       应在课前自主学习(线上)、课中深度研学(线下)、课后反思拓展(融合空间)三个重要阶段将这些活动融入其中,才能逐步将学习从浅层引向深度,从而解决混合学习活动组织松散、低阶无序的问题。

(5)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化学习评价

       为有效提升设计质量,应在 DBL 的各个设计阶段开展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优化。同时,还要关注设计要素之间的一致性问题,以促进设计模型的协调运行。

深度混合学习的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

       西安市S大学2020年春季“教育文献的检索与分析”课程的235名本科生,其中男生 60 人,女生 175 人。

(2)教学流程

  • 课前自主学习(线上)
       该阶段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在线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并将发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区或QQ群等反馈给教师。
  •  课中深度研学(线下)

       本研究提出了由“预习检测—重难点精讲—协作问题解决—分享展示—思维提升—总结深化”构成的六步深度学习法,引导教师有序开展线下教学,不断拓展学习深度。

  • 课后反思拓展(融合空间)

       建议该阶段以反思拓展类活动为主,包括:撰写反思日记、绘制思维导图、开展实践探究、尝试迁移应用。

(3)研究方法

  • 问卷调查法

       该方法用于开课前的学情分析和结课后的效果评价,以开展前后测对比分析。其中,前测问卷分为学习动机、深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三部分,后测问卷分为深度学习能力、学习者满意度、学习投入、改进建议四部分。

  • 课堂观察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探究线下学习的过程特征,通过视频全程采集师生教学行为,并从课程初期、中期和后期各选择一次教学视频,引入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TIAS)进行编码分析。

  • 内容分析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导图质量。课题组前期开发了基于SOLO的思维导图五级评价标准,明确了各级导图的内容特点和思维操作。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知识掌握分析

       DBL课程平均分为86.54,及格率为97.87%,优秀率为79.57%(≥85分),对比前测试题的正确率(31.75%)进步十分显著,表明学习者较好地掌握了学科核心知识。

       基于SOLO五级评价标准对学生提交的1164幅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发现:其中25.69%属于关联结构,3.52%属于抽象拓展结构,这些思维导图不仅反映出学生成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进一步开展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阶思维操作,从而实现了新学内容与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成为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标志。

(2)能力发展分析

       六类能力的后测成绩全部高于前测成绩,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增值幅度排名前三的是学习毅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说明DBL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坚毅品格,并培养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

(3)情感体验分析

       问卷调查发现,课程整体满意度达 93.76%。从质量感知来看,六个子维度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均超过90%;从期望感知看,87.79%的学生认为学习收获比较多或非常多。可见,深度学习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带来了良好的学习获得感和情感体验。

(4)过程表现分析

  • 学习投入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情感投入显著高于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可见,虽然学生在情感上比较认可深度学习的价值,但是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积极情感 转化为实际有效的学习行动,才能真正提升学习质量。

  • 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视频能直观揭示DBL的发生过程和师生行为特征。本研究将课程初期、中期和后期随机抽取的教学视频依次编码01、02、03,并从教学结构、互动行为、提问质量三个维度开展分析。

       深度混合学习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理念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生动体现。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上研究以“目标—资源—活动—评价”一致性建构为特色的深度混合学习设计模型,明确了线上/线下学习的职责分工、资源差异和教学流程,并开展了多维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此设计模型有效解决了混合学习中存在的“浅层低效”问题。为推动更多的混合学习课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议开展教学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①精准有效的前端分析原则;②面向高阶能力的目标引领原则③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的一体化建设原则;④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参与式活动原则;⑤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1]沈霞娟,张宝辉,张浩.深度混合学习设计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8):50-58.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