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课堂教学模式


在数字化转型逐渐为传统产业、生活注入新动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进一步发挥其赋能性作用,从产业结构、单个场景、单点应用转向教育领域、综合场景、深度赋能的新局面。AI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催生了人机协同智慧课堂的发展,为教师通过教育大数据对学生学习进行精准化干预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以下将以杭州市江干区某中学初一数学单元课为例,介绍其包括教师智慧、机器智能、协同教学、学生智慧四个要素的人机协同课堂教学实践的部分要点。

教学实践:人机协同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科目与内容

       中学七年级数学单元课《有理数》

教学环境与资源

  • 依托海康威视的智能摄像头以及科大讯飞的“智学网平台”搭建具备资源共享、即时反馈、人机交互、统计分析等功能的教学环境。
  • 课前导学任务和课后作业、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课件、随堂练习等教学资源。

教学流程

      (1)个性导学

       机器采集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完成的导学数据,并进行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诊断报告,教师则根据诊断报告,进一步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进行完善,并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2)智慧助学

       智能机器将教师和机器协同制定的个性化助学任务单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组内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协同研学

       智能机器通过分析小组在助学阶段反馈的问题,生成每组的个性化研学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研讨情况,对任务进行完善优化,并推送给学生。最后小组面向全班展示、讲解探究成果,教师根据反馈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补充、延伸与拓展。

教学评价

       (1)课堂评

       在每一小组的大展示后,先由学生对本次的大展示进行“点优、点疑、点异”,再由教师对点评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且在课堂流程的末尾进行当堂检测。

       (2)课后评

       平台可根据学生在课堂导学、助学、研学以及评学中反馈到的数据,设置个性化回家作业;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优化并完善平台布置的作业,推送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解决在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上述教学实践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课堂秉承“以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理念,借助智能分析技术,重构教学流程。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机协同课堂培养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善于自主和协作学习、会解决复杂问题的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目标,需要加强人机协同课堂中的多模态学习分析、提升教师的智能化教学素养、加强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高琼,陆吉健,王晓静,商家慧,周跃良.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案例[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04):24-33.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