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清教授主持2016年学习科学国际研讨会
2016年6月20日24日,学习科学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召开。这是国际学习科学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earning Sciences)两年一次的盛会,被认为是学习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活动。在此次会议上,e2lab团队的核心成员作了一次精彩的集体亮相与展示。
本届会议主题为”How students learn in East Asian Cultures and how that learning may evolve in the future”,吸引了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在顾小清教授的组织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东亚文化背景下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向进行了高质量的研究汇报与讨论交流。
首先,研讨会从中国本土化学习科学的微观发展层次,分享了”东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相关研究。顾教授做了“Investigation on the impact of adolescent social lives on their learning”的报告中,她从社会认知的视角探究了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青少年在线同伴关系对其学业自我定位的影响。发现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对同伴关系产生影响,为如何通过社会性因素调动学生学业投入提供了依据。此外,华东师大的周加仙教授、裴新宁教授也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其次,研讨会从东亚地区/国家学习科学的宏观发展层次,探究了”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区教育系统是如何形成,以及变革教育系统过程中合适的干预与面临的挑战有哪些”这一问题。在这一部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龙翔博士、香港教育大学的学者孙燕捷与孙丹儿、日本东京大学高级研究员Hajime Shirouzu、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生Joey Huang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科学研究院Charles Crook教授均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

最后,从审视东亚文化背景下学习科学未来发展的层次,研讨会围绕”兴趣驱动的创造性理论(Interest-Driven Creator,简称IDC)”进行了深度交流。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详细介绍了IDC建构的动机以及理论背后的考虑要素。华东大学吴忭博士主要以IDC为研究切入点,探究了如何设计适宜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框架用于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计算机思维能力这一研究问题。
在小组讨论环节,英国诺丁汉大学的Charles Crook教授从”文化差异的起源、实践中的教学情境以及关注实践中的改变”三个方面对上述研究报告进行了精辟且深度的点评。基于这一点评,参与研讨会的20余名成员自发形成三个小组,针对某一要点内容与研究汇报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交流,表达了各自的观点、疑问以及想法。

在随后的开放式讨论环节,研讨会的成员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对东亚文化背景下学习科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集体式的热烈讨论,深度交流了”东亚文化环境下影响学习与教学的潜在文化要素有哪些”、”如何基于已有文化中学习科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从而提升东亚教育质量”以及”基于此次研讨会的交流,学习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哪些”等内容。

这一研讨会的独特之处在于,组织者顾小清教授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融合了东亚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区学习科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此外,还邀请了西方学术团体的著名学者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促成了不同文化背景研究者的有效学术对话。总的来讲,这一研讨会不仅使得研究者们对亚洲文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为后续在学习科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度探究合作以及发现共同的后续研究主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科学团队承办的这次学习科学双年会,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亚洲召开学习科学领域的这一学术盛会。期望以这一学术盛会为开端,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以社会文化研究为切入点,能够推动中国本土化学习科学领域的蓬勃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e2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