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至课堂逐渐成为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棘手难题。本文在对大学生手机应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手机的利与弊,提出开展以手机为终端,利用二维码呈现微课资源的“码课”教学。研究分两个学期开展了12轮“互联网+智能手机”环境下的码课教学实验。结果证明,“互联网+智能手机”赋能码课教学,更能发挥微课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减少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干扰,使手机充分应用到课堂学习中,促进师生及生生交互、知识共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体验良好。研究提出了PTD双圈互联教学设计思路和码课教学设计步骤,并总结提炼了码课创作策略和码课教学应用策略,为进一步开展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寻了新路向。
大学生应用手机的现状及利弊分析
大学生应用手机的现状及利弊分析
01
大学生应用手机的现状调研
01
大学生应用手机的现状调研
- 大学生手机普及率接近100%,均为智能手机。
大学生应用手机的常规活动中频次位列前三的活动有刷短视频、看微信和刷朋友圈、看新闻。其中应用频次倒数第一的活动是应用手机查阅学习资料。
学生已经对手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依赖,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会看手机,但并不是用手机来进行专业课学习。
大学生们已经认识到了手机的各种利与弊,并对手机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
02
手机带给高校课堂教学的利与弊
02
手机带给高校课堂教学的利与弊
手机之利
- 改变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为学生,将关注“教”变为关注“学”;
- 利用手机学习的泛在性,将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整合进课堂;
- 利用手机的移动性,将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相融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 利用手机智能应用程序(APP),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辅助教师学情分析、开展个别化教学;
- “互联网+手机”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助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作用突出;
- 利用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 促进师生实时交流与互动,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
手机之弊
- 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课堂学习;
- 干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减弱教师的授课热情;
- 影响整个班级的课堂学习氛围,产生从众效应;
- 阻扰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与互动,制造信息孤岛。
应用“码课”促进高校翻转课堂教学
应用“码课”促进高校翻转课堂教学
01
什么是“码课”
01
什么是“码课”
“码课”定义:扫码上课,指应用手机扫二维码,课程内容呈现在手机屏幕上,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02
码课 PTD 双圈互联结构
02
码课 PTD 双圈互联结构
- “双圈”定义:码课“朋友圈”(Ⅰ)和“功能圈”(Ⅱ)。
- 双圈互联的核心是码课。
- 双圈互联的主轴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码课教学设计、码课制作和码课应用与学习。

图1 码课PTD双圈互联结构
高校“码课”教学实践
高校“码课”教学实践
01
高校“码课”教学三步法
01
高校“码课”教学三步法
充分考虑码课PTD双圈互联结构,研究将分三步利用“码课”实施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每个步骤又可细分为五个环节,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码课教学三步骤
02
应用“码课”促进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02
应用“码课”促进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实验设计
- 实验课程:专业必修课“非线性编辑”。
- 实验对象:2017级和2018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 研究方法:以准实验研究为主,辅以现场观察和访谈等质性研究。
实验过程
实验以课程内容需要来设计节点,每个节点开展一轮码课教学,每学期开展6~8轮实验。
实验结果
- 码课教学锻炼了学生软件学习的通识能力。
- 码课教学带给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 码课教学促进了知识共享,体现了创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 码课教学锻炼了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
- 码课教学重塑了学生课堂学习习惯。
- 码课教学促进了生生交互,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码课教学促进了师生交互,提升了学生教学设计参与度。
- 码课教学提升了学生实操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养成。
- 码课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表1 准实验研究码课内容表

高校“码课”教学实施策略
高校“码课”教学实施策略
01
“码课”创作策略
01
“码课”创作策略
- 短小精悍
- 言简意赅
- 目标突出
- 形式灵活
02
“码课”教学应用策略
02
“码课”教学应用策略
- 动态PTD策略
- 联通家长助学策略
- 分环节微测评策略
- 泛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策略
- 纠错引导策略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策略
码课教学的初衷是解决手机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干扰问题,但码课教学却不限于手机一种载体,交互式教学一体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众多智能终端,甚至是一些数字屏幕终端也可承载码课教学。码课教学的成效并非源自二维码或是微课,而是源于微课创作模式和传播模式的重构。“互联网+智能手机”赋能码课教学将单一的微课创作变革为多元创作模式,将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变革为点对点的传播模式。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指数思维,让学生参与到码课的创作中来,不断尝试、不断试误与反思,每一位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创造者,即使是错误也弥足珍贵。码课PTD双圈互联结构紧跟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动态更新,将持续提升微课资源传播的便捷性,提高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为后续开展大规模、个性化、精准教学探寻了路向。
参考文献
[1]杨滨.“互联网+智能手机”赋能高校“码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1):108-114. 202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