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在线公益解读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正式成为国家课程。这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科技)教学的一次重大革新,也将引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使广大信息科技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及职前教师培养单位准确把握新课标研制的理念及内容,更好地在实践教学中推进新课程、新标准的落实,2022年5月7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承办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在线公益解读暨双新推进研讨会”,通过多个平台面向全国进行在线直播。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致辞,集聚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组长熊璋教授,课标研制组核心成员魏雄鹰、李锋、樊磊三位专家,专委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等领域“大咖”,以及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四位资深专业教师、省级教研员,北京市王振强、天津市高淑印、上海市张汶及甘肃省时霞,共同开展新课标的解读,探讨“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和落地。
一、关于“新课程、新课标”的解读会议报告中集锦了各位专家在课程本质、学业质量、内容分析、师资培育和实验组织等各方面的专业解读,指出信息科技独立于综合实践,正式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意义,以及落实信息科技素质教育的具体路径。
1 课程本质
熊璋教授站位全局,明确提出信息科技课程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是从0到1的飞跃,而处于巨大转变下的信息科技学科,在发展中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他以信息科技的素质教育为主题,针对信息科技成为国家课程的根本原因展开分析,剖析信息科技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深入探讨信息科技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学业质量、探索和创新、全面发展这四方面的有机联系,提出素质教育下的知识技能和操作编程的教学升级,强调知识必须支持素质教育,技能必须服务素养养成,知识不能局限于知识本身,技能不能局限于技能本身。 以素养导向和科技并重的角度,李锋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体现在“技术”到“科技”的提升,从面向“技术初学者”到“数字原住民”的提升,以及关注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教育转向。二、关于“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